聽說至德園荷花開得美
起個大早,晨光仍朦朧
大家早已鎖定目標
快門喀嚓、喀嚓按不停
忽然一隻翠鳥飛進荷池
停在荷葉上不動
目不轉睛盯住池水
剎那間,俯衝入水再飛起
速度快得讓人反應不及
牠正在為早餐而忙碌
難怪有「釣魚翁」的稱號
片刻後牠又回到荷池
如此動作一再上演
荷池邊的鏡頭目標開始轉移
大家都等待著翠鳥的再度光臨
今天
牠才是至德園荷池真正的最佳模特兒
聽說至德園荷花開得美
起個大早,晨光仍朦朧
大家早已鎖定目標
快門喀嚓、喀嚓按不停
忽然一隻翠鳥飛進荷池
停在荷葉上不動
目不轉睛盯住池水
剎那間,俯衝入水再飛起
速度快得讓人反應不及
牠正在為早餐而忙碌
難怪有「釣魚翁」的稱號
片刻後牠又回到荷池
如此動作一再上演
荷池邊的鏡頭目標開始轉移
大家都等待著翠鳥的再度光臨
今天
牠才是至德園荷池真正的最佳模特兒
朋友相約去坪林茶博館旁溪岸邊觀看鷺鷥
翠綠的樹叢中點點白鷺形成壯觀的景緻
遊客一見此景都禁不住驚嘆連連
鷺鷥林混雜有小白鷺、黃頭鷺、和少數的夜鷺
有抱卵孵蛋、育雛、和正學習獨立的雛鳥
是觀察鷺鷥生態非常好的地點
林中白鷺起降時姿態萬千
遠處交通號誌與白鷺構成一幅有趣的畫面
林中的夜鷺亞成鳥
正抱卵孵蛋的黃頭鷺
媽媽起來伸懶腰時看到窩裡的三個蛋
辛苦的黃頭鷺媽媽覓食回來了
黃頭鷺寶寶爭相搶食
另一窩黃頭鷺餵食情景
純白可愛的黃頭鷺幼鳥
頭上細毛清晰可見
屋後山坡有幾棵台灣天仙果,初夏時氣溫漸熱,樹上開始結出果子,每天早上鳥兒會來啄食紫黑色的熟果,我也試著摘來吃吃看,不錯呢,像藍莓,只是果內種子顆粒多,有粗糙的感覺。
告訴蜘蛛阿姨,台灣天仙果的果子,好吃。
她很疑惑,一直認定它是非常難以入口之物,難道我已「饑不擇食」了嗎?
後來,帶了幾顆給她,以證明並不錯吃啊,為何要這麼挑嘴。
最後得知,原來,她以前吃到的是「公花(果)」,而我吃的是「母花(果)」,才會有不同的結果。
經過仔細檢查屋後那幾棵台灣天仙果,其中有一棵是公樹,其餘都是母樹,而運氣好如我,卻從未摘到公果來吃過。
台灣天仙果是雌雄異株,而且榕屬植物是隱頭花序,成千上百的小花包藏在像果實的膨大內凹花托裡,稱為榕果。依靠一種體型非常小的榕果小蜂進入果內授粉,小蜂若進入母果則授粉產生種子,若進入公果則繁衍小蜂子代。
榕果與小蜂的關係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因為小花藏在果內,觀察相當困難,實非我這泛泛之輩所能研究的。
台灣天仙果植株
隱頭花序(榕果)單生於葉腋,卵形有梗
外皮綠色有白斑,採摘後流出大量白色乳汁
果子成熟時由綠轉紅再為紫黑色,形狀似羊的乳頭,因此有羊乳頭別稱
母花形狀較短圓,公花較長
觀看果內公母完全不同,很容易區分
未成熟榕果的苞孔仍密合
成熟榕果的苞孔已開了小洞,是榕果小蜂的進出管道
公果內的蟲癭成熟,小蜂破癭而出 (藍色圈內)
母果中的種子,與公果明顯不同
母果子成熟轉黑,果肉柔軟多汁,可口可食
有時可採摘一碗來慢慢享用 (與鳥爭食)
台灣天仙果:
別名牛乳埔,羊乳頭,天仙果
桑科榕屬,常綠性灌木
產地:台灣、中國南部。
分布:台灣全島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山地疏林中或曠野、路旁、溪邊。
雌雄異株,隱頭花序(榕果)單生於葉腋,卵形有梗,外皮綠色有白斑,成熟時由綠轉紅再為紫黑色。形狀似羊的乳頭,因此有羊乳頭別稱。
百喬公園裡有一棵奇特的樹 ~~象耳榕
每次路過都會繞進去看看它
冒新芽、長新葉、結果(開花)
超大的榕果密生樹幹及基部
落果時,滿地腐爛的大榕果
吸引來不少蠅類
常常讓路人皺眉掩鼻快速離去
超大的葉片形如象耳,應是取名象耳榕之因
樹幹近地面的基部也密密聚生不少榕果
形狀猶如尚未成熟的青綠色蓮霧
切開,果肉分泌出濃稠的白色乳汁
這樣切一塊,像哈蜜瓜,看起來很好吃的樣子
紅橙的新葉、翠綠的老葉
密密交織成一片美麗的光影
樹冠層上亮麗的新葉
經過南天母時,總會特地彎進小路去瞧一瞧路旁那棵幹花榕開花了沒?或是有沒有滿地落果?
大樹木結果(或說是開花)成如此奇特景象實在少見,步道上常見的水同木雖然也是幹生果,但沒有如此密集現象,而且幹花榕在其他步道從未見過,以致於對這唯一見過的「奇特大樹」有一份特別的關注情懷。
幹花榕結果一年有三次,會因當年氣候冷暖情形稍作改變,前年(97年)是5月、7月、9月結果(每次間隔兩個月),去年(98年)氣溫稍冷,6月才結果,最後在10月又結一次果,今年在5月底見到小果長了出來,昨天(6月13日 )看到滿地掉落的榕果,已被雨水浸泡腐爛了。
推算下次開花結果會是在7月底8月初的時段,到時再前去觀察是否推斷正確,如果各位有機會來南天母,也繞個道過去看看這棵奇特結果的幹花榕。
幹花榕就在南天母右邊步道旁
冬季葉片完全掉光,春來時綠意又重登上枝頭
葉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
樹幹上的榕果與日俱增
整個樹幹幾乎被密密麻麻的榕果包裹住
真是奇特的景象
榕果扁球形有長梗,部分已成熟轉黃
榕果成熟自樹幹脫落,樹幹上留有斑駁痕跡
樹下掉落滿地的榕果
近日大雨不歇,地面上的榕果腐爛發酵
吸引不少昆蟲駐足吃大餐
幹花榕:
俗名:小西氏榕,因榕果叢生樹幹或大枝上,故有幹花榕之稱。
喬木,葉卵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
榕果叢生樹幹或大枝上,有長梗,扁球形,頂孔臍狀略凸起,基苞3枚,早落而留有環狀脫落痕。
分布臺灣全島山麓平地及蘭嶼,大陸之雲南、琉球至東南亞。
一般之榕樹,均為熱帶或亞熱帶森林中動物之重要食餌植物,幹花榕之幹生花巨大繁多的結實量,可為其代表。
熱帶雨林的低層喬木中有些種類需要昆蟲為其授粉才能結成種子,若花朵開在一、二年生的枝條上,便不易被昆蟲發現,所以它們就把花開在老枝和樹幹上,與地面的草本、灌木層有一段距離,分布的空間也比較廣,花易被此空間活動的昆蟲發現,獲得授粉的機率相對就較大。
(參考網路資料)